笔者在参加2025寒假教育智慧网络高级研修班时,听到不少对家校沟通难题的反馈。
例如下面的这些问题:
1、学生家长在面对学生问题时没有自省意识,家长对孩子关心宠溺过度,劝不动。
2、学生有暴力倾向,例如,一次排队放学,突然把一个小朋友的脖子掐红了。还有一次,和另一个小朋友发生口角,直接脱鞋敲这个小朋友的脚。班上的小朋友和家长都怕他,都怕和他的妈妈接触,因为他的妈妈永远认为自己的孩子都是正确的,错的都是别人。
3、学生犯错,老师找家长描述学生所犯的错误,但是家长却不相信老师描述的,只相信自己儿子描述的。
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?有家校沟通的秘笈吗?
我的实践证明,有!
这个家校沟通的秘笈就是“化敌为友”,面对家校问题时,转变思维方式,设法把家长从老师的“对手”转为老师的“战友”。
“化敌为友”三步走
变成“超合拍”同盟
学生犯错,老师找到家长直接投诉学生的问题,家长在潜意识里都是抗拒的,因为没有任何一位家长希望听到孩子被投诉的内容,当孩子回到家里,在家长面前为自己辩护时,一般的家长潜意识里都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。
总之,由于家长处于天生的自我保护机制的影响,他们会在潜意识里把投诉自己孩子问题的老师当作“敌人”。
虽然,他们在意识层面一般都会礼貌地回应老师,努力相信老师,尽力配合老师,但是,我们千万不可忽视潜意识的力量,这种力量是隐蔽、持续且巨大的,如果遇到素养很一般的家长,他们很可能会直接和老师“对着干”。
怎么办呢?如果老师“以牙还牙”也直接和家长“对着干”,努力去查清学生的“罪证”,然后对学生进行“严肃”处理,实事求是地说,这也是无可厚非的。
但是,我认为,这更适合处理一些比较严重的学生问题,例如,对“品德型问题生”的处理,对校园欺凌的处理等等。
如果是对一般的学生问题的处理,例如上课说话、不交作业,上课迟到等等,上面的处理策略并不是最好的,只会逐渐把家长逼到老师的对立面,让家长成为老师的“对手”,唯有转变策略,想办法让家长成为老师的“战友”才能让家长在潜意识里放下对老师的“防御”,让家长看到,原来老师是来帮助自己的孩子成长的,老师是自己的“战友”,老师和自己是荣辱与共的“战友”。
唯有如此,家长才会更愿意配合老师接下来的对他们的孩子的教育。
第1步:
展开全文
用优点 “敲门”
叩响家长配合的心门
在家校沟通中,老师可以先从学生的优点谈起,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认可。这样可以减少家长对老师的抗拒心理,为接下来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具体可以这样做:
1.具体和真诚。在肯定学生优点时,要具体指出哪些行为或成就让你印象深刻,并表达出你的真诚赞赏。例如:“我真的很欣赏小明在科学课上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,他总是能提出很多有创意的问题。”
2.使用正面语言。使用积极、鼓励性的语言,强调学生的积极特质和成就。例如:“小明在研学活动中展现出的领导才能令人印象深刻,他总能带领他的小组顺利完成任务。”
3.强调进步。如果学生在某个领域有明显的进步,指出这一点可以增强家长对孩子的信心。例如:“小明最近在作业上面取得了很大进步,他现在的书写更加规范工整了。”
第2步:
用 “善意滤镜”
轻揭学生成长的 “小瑕疵”
在谈完学生的优点后,老师可以委婉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,并提出改进的建议。这样既能避免家长产生抵触情绪,又能让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
具体可以这样操作:
1.温和过渡。在提到待改进之处之前,可以使用一些过渡性的语句,如“同时”、“还有一个小建议”等,以柔和的方式引入。例如:“同时,我也注意到小明在完成作业时有时会有些拖延。”
2.强调成长机会。将待改进之处视为学生成长和学习的机会,而不是学生的缺陷。例如:“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,我们可以一起帮助小明培养更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。”
3.使用“我”的语言。使用“我”的语言来表达观察和感受,而不是指责或评判,这样可以减少家长的防御性。例如:“我注意到小明在课堂上有时候会分心,我担心这可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。”
第3步:
家校拧成 “成长绳索”
拉着学生向上攀登
在指出学生的问题后,老师可以与家长共同制定学生的成长计划,并约定定期沟通,共同监督学生的执行情况。
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爱,又能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改正问题。
具体步骤如下:
1.共同决策。教师和家长一起讨论并决定采取哪些策略来支持学生达成目标。将讨论的内容具体化为书面计划,包括具体的行动步骤、时间表和责任分配。
2.实施计划。明确教师和家长各自在计划中的角色和责任。然后开始执行计划,并确保学生了解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自己的健康成长。
3.监督执行。教师和家长定期检查学生的进展,可以通过视频会议、电话或信息沟通。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进度,对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。
4.鼓励和支持。为学生取得的进步提供积极反馈,例如,适当对学生进行表扬及奖励,增强其动力。
5.评估和反思。定期评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计划的成效。根据评估结果,反思计划的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。
总之,通过以上三个步骤,老师可以逐渐将家长从“对手”转变为“战友”,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助力。
在这个过程中,老师要始终以关爱、尊重、理解为原则,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,共同为学生的未来努力。
Coming soon
校长会智库正针对学校“班级管理”设计系列培训课程,并配套人人手册,敬请期待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