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忙里偷闲时回顾了下金庸先生的《神雕侠侣》,其中第二十六回,杨过发现独孤求败的剑冢,里面埋藏着三把剑及四片刻有文字的石片,代表着这一代高手的四个阶段。现结合自我经历及感想,根据这学剑的四个阶段,感悟出的人生处事哲学。闲来之笔,仅供参考及代表个人观点,过路之人莫笑之。
“独孤求败"剑冢第一柄剑长四尺,锋利无比,藏剑下石碑片下写着:"刚猛凌烈,无坚不摧,弱冠前与河朔群雄争锋。"可见少年人性格刚烈,对世界诸多不满,急于清除一切不公平、不完美的实物,满怀理想到处攻击批评,锐不可当,自觉无坚不摧,与河朔群雄争锋云云更是为之使命的事。然而结果有两种,其一即使年少本事在强驰骋于天下,换来的也是寥寥的孤寂。其二年少本事经验不足,性格情况浮躁,拼命于世俗不公的同时换来的是万剑于心。想起自己工作前也何尝不是愤青于世,也位自己年少轻狂付出过代价。由此不由佩服金庸先生,寥寥数语所暗示的人间哲理。
第二片石片上没有剑,藏剑下石碑片下写着:"紫薇软剑,三十岁前用,误伤义士不详,乃弃之深谷。"独孤老先生肯定感悟出软剑比平常硬剑难使,比之锐不可当又上一层,但是一味自以为伸张正义,殊不知自己也会有错,以致误伤义士。到这时才明白但凭一时冲动的判断是多么不可靠。所谓不祥,是心生内疚,弃于深谷的不单是误伤义士的软剑,还有少年人不顾一切、不可一世的锐气。由此可见30岁以前年轻人容易自以为是,浮躁轻狂,其带来的结果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,反而与目标背道而驰,且每当结果差强人意时,又不仅懊恼且悔恨。
第三把剑顺理成章的是凝重的钝剑。石片下写的是重剑无锋,大巧不工,四十岁之前持之横行天下。老练世故的人,早已学会怎样举重若轻、不露锋芒、反而威力更大。大巧不工这四字知易行难,最重要的是锻炼内力深厚。不过,钝口无知的重剑与利剑、软剑的分别,归根究底仍是技巧上的分别 ,目标始终是霸道,持之横行天下。人生也是如此,但凡经历过弱冠时的年少轻狂与诸多磨难后,便会变得老练稳重,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,可为事业奋斗的激情之火并未减退。
第四个阶段才是渐入化境,第四柄木剑,石片上文字道,四十岁之后不屑带物,草木竹石均可为剑。自此精进,渐入无剑胜有剑之境。
不屑带物,也就是不被外物所控制了,无剑胜有剑,因为无剑束缚更少、限制更少,木剑不过是聊备一棺。到了四十岁便有这样的进展,不为身外物、不为名利成败所劳役,渐趋淡薄,的确令人羡慕。然而,到了这个境界,人就难免寂寞了,独孤求败连一败也求不到,岂非做尘俗中人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