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巴菲特信徒77,(https://xueqiu.com/6119740342/339894725)
小米这家公司,其实过去几年一直在稳步转型,我尤其佩服雷军的这种实业家的精神,小米的产品,从当年靠“性价比”起家的互联网手机品牌,逐步演变成一个以“科技制造+智能生态”为核心的企业。手机仍是它的主力,但高端化取得了一定成果,比如小米14系列开始有稳定口碑;同时它的IoT设备布局极广,形成了米家生态闭环,从手环、电视到空调、电饭煲、扫地机器人等等都有涉猎,从品种上来说,国内的制造商,他说第二,貌似没有人可以称第一了吧,感觉他的品类比美的还要多。而且关键的是,它不像传统制造企业那样单一靠硬件吃饭,它还有稳定的互联网服务收入,为公司提供了持续盈利和现金流。
近两年,小米最具想象力的部分就是汽车业务。雷军亲自带队押注SU7,首发流量和话题性远超预期,也初步建立起了属于小米的设计语言。更重要的是,它并不只是造一辆车,而是用“人车家”一体化的系统思维来打造完整生态,软硬件一体、OS融合,这是小米区别于其他新势力的核心壁垒。当然,目前SU7还处在初期投入阶段,真正的考验是如何规模化生产、保障产品稳定,并消除用户对安全性的顾虑。
我认为,安全性会是小米汽车生死攸关的第一关,我其实也很想看看雷军是如何在这方面拿些黑科技和创新性技术的,我觉得雷总肯定可以不满足目前的标准,因为智能电动车拼到最后,比拼的不仅仅是功能和智能,而是可靠性和安全感。如果这个问题能解决,小米的产品打法其实是很有优势的:路线对、SKU少、产品聚焦、供应链管控精准,类似苹果的策略——不是靠车型铺量,而是靠系统能力打穿市场。在这样的模式下,小米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智能车市场中站稳脚跟,甚至成为国产智能车里最稳定的那一批。
从股票的角度看,小米当前在港股中属于基本面稳健、估值合理、又带有成长预期的“少数优质资产”。它不像传统国企靠高股息,也不像平台股那样烧钱讲故事,而是有实实在在的盈利、研发投入和分红回报。目前的估值大概18–22倍PE,对一家具备汽车成长弹性的公司来说并不贵。而且小米有回购、有分红,有稳定的海外出货和人民币资产背景,在港股整体科技股低迷时,算是相对抗打的配置标的。
当然,也不是没有风险。汽车业务是否能真正量产爬坡,是中期估值兑现的关键;另外海外市场有地缘政治风险,印度、欧洲市场的波动可能带来不确定性。再加上港股本身流动性不足,对科技股估值不友好,也会限制小米短期的表现。但放在整个港股市场里,小米已经是少数还能讲出“制造能力+科技平台+长期生态”的企业,属于值得长期跟踪、阶段性配置的那一类公司。#小米集团(HKEX: 1810)